2013年以来,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年均占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40%以上,2023年新增装机占全世界新增装机的一半以上。国际能源署(IEA)发布的《2023年可再生能源》报告指出,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,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快速大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。2014年至2023年,全球非化石能源
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,省、区域、省间交易高效协同,中长期、现货、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。组建电力交易中心、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煤炭交易中心,搭建公开透明、功能完善的能源交易平台。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由2016年的17%提高到2023年的61.4%,2023年风电光伏市场化交易电
电网统购统销局面基本打破,发电和售电环节全面引入市场竞争,配电环节引入社会资本投资,综合能源服务商、虚拟电厂、新型储能企业等新型主体蓬勃发展。民营企业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力量,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%,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。油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,组建国
优化整合电源侧、电网侧、负荷侧资源,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、协同互动的供给新形态。结合工业、交通、建筑等典型应用场景,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,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。推进虚拟电厂建设,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。推广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、地热、分布式新能源、新型储能、余热利用等综合能源服务新模
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,加强能源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布局,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。加强能源科技协同创新。围绕核电、油气等国家重大专项,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、储能和智能电网、氢能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研发计划,制定实施能源科技创新规划,强化科
深入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,合理布局天然气调峰电站,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发展。截至2023年底,具备灵活调节能力的火电装机容量近7亿千瓦,抽水蓄能装机容量5094万千瓦,新型储能规模3139万千瓦/6687万千瓦时、平均储能时长2.1小时。强化网间互补互济能力,挖掘可调节负荷、车
进一步健全以企业储备为主体、政府储备为补充、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。逐步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、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并举的石油储备体系。加快构建地方政府、供气企业、管输企业、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体系。十年来,中国天然气储气能力实现翻番式
风能取代天然气成为欧盟第二大电力来源,仅次于核能,到 2024 年上半年,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欧盟电力的 50%。 2022年欧盟一次能源消费延续下降趋势,下降4.1%。尽管如此,欧盟仍需进一步加大能效力度,以实现到2030年最终能耗降低11.7%的目标。需要进一步改进,尤其是供暖设备的全面电气化和改造率。建筑
加快推动能源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,大力推进智慧电厂、智能油气田、智能化煤矿建设,提升企业决策智能化水平、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。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,源网荷储全链条各类主体信息共享,实现全景可感知、全局可控制、主配电网有效协同、各类电源实时调控,提升电力资源配置效率和系统安全运行
进一步健全以企业储备为主体、政府储备为补充、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有机结合的煤炭储备体系。逐步形成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、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并举的石油储备体系。加快构建地方政府、供气企业、管输企业、城镇燃气企业各负其责的多层次天然气储气调峰体系。十年来,中国天然气储气能力实现翻番式
欧盟委员会11日发布报告,敦促欧盟成员国尽快提交《国家能源和气候计划》,同时加紧区域协调,解决瓶颈问题,努力实现欧盟2030年节能减排目标。报告指出,应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,以及市场一体化和联合行动,以应对新挑战,包括能源贫困的增加、与其他全球竞争对手相比的能源价格差异以及新的关键依赖
9月10日,美国能源信息署(EIA)在其短期能源展望(STEO)中表示,美国的电力消耗有望在 2024 年和 2025 年创下新高。随着数据中心、制造业以及交通和建筑电气化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长,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,到 2024 年,电力需求将增至 4,1010 亿千瓦时,到 2025 年将增至 4,1850 亿千瓦时。极端天气的